和君贶题潞公东庄:赏心乐事
和君贶题潞公东庄:赏心乐事是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。这首诗描绘了司马光与友人一同游览潞国公东庄的情景,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朋友的深厚情谊。
作品原文
和君贶题潞公东庄:赏心乐事
嵩峰远叠千重雪,伊浦低临一片天。

百顷平皋连别馆,两行疏柳拂清泉。
国须柱石扶丕构,人待楼航济巨川。
萧相方如左右手,且于穷僻置闲田。
作品赏析
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潞公东庄的壮丽景色,“嵩峰远叠千重雪,伊浦低临一片天”,远处的嵩山层层叠叠,像是覆盖着千重白雪,伊水在低处流淌,仿佛与天空相接。颔联则进一步描写了东庄的优美环境,“百顷平皋连别馆,两行疏柳拂清泉”,广阔的平地上连接着别致的馆舍,两行稀疏的柳树轻拂着清澈的泉水。颈联表达了对国家的期望,“国须柱石扶丕构,人待楼船济巨川”,国家需要栋梁之材来扶持大厦,人们期待着楼船横渡大江大河。尾联则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和祝福,“萧相方如左右手,且于穷僻置闲田”,萧何与刘邦如同左右手一样相辅相成,希望朋友能在这偏远的地方找到一片闲适的田园。
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:
1. 意境开阔:诗人通过对嵩山、伊水、平皋、别馆、疏柳、清泉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写,营造出了一种开阔、壮丽的意境,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东庄的美丽和宁静。
2. 对仗工整:这首诗的对仗非常工整,如“嵩峰远叠”对“伊浦低临”,“百顷平皋”对“两行疏柳”,“国须柱石”对“人待楼船”,“萧相方如”对“且于穷僻”,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。
3. 借景抒情: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,表达了自己对国家、对朋友的深厚感情,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。
4. 用典贴切:诗人在尾联中用了萧何和刘邦的典故,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和祝福,使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底蕴。
作品评价
司马光的这首诗,以潞公东庄的美景为背景,表达了对国家、对朋友的深厚感情,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。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:
1. 意境开阔:诗人通过对嵩山、伊水、平皋、别馆、疏柳、清泉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写,营造出了一种开阔、壮丽的意境,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东庄的美丽和宁静。
2. 对仗工整:这首诗的对仗非常工整,如“嵩峰远叠”对“伊浦低临”,“百顷平皋”对“两行疏柳”,“国须柱石”对“人待楼船”,“萧相方如”对“且于穷僻”,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。
3. 借景抒情: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,表达了自己对国家、对朋友的深厚感情,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。
4. 用典贴切:诗人在尾联中用了萧何和刘邦的典故,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和祝福,使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底蕴。
司马光的这首诗,是一首意境开阔、对仗工整、借景抒情、用典贴切的佳作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作品影响
这首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它展示了司马光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华和成就,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。这首诗所描绘的潞公东庄的美景和闲适生活,也激发了后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这首诗还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情趣。北宋时期,经济繁荣,文化昌盛,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日益浓厚。司马光的这首诗,正是这种社会文化和生活情趣的生动写照,它体现了北宋时期文学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。
司马光的这首诗,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还对后世文学和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,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。
作者简介
司马光(1019 年 11 月 17 日-1086 年),字君实,号迂叟,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涑水乡人,世称涑水先生。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,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。
宋仁宗宝元元年(1038 年),司马光登进士第,累进龙图阁直学士。宋神宗时,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离开朝廷十五年,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。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。元祐元年(1086 年),司马光去世,年六十八,追赠太师、温国公,配享宋哲宗庙廷,袝祭于太庙,谥号文正。名列“元祐党人”,配享宋哲宗庙廷,图形昭勋阁;从祀于孔庙,称“先儒司马子”;从祀历代帝王庙。
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、刚正不阿;做事用功,刻苦勤奋。以“日力不足,继之以夜”自诩,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。他生平著作甚多,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。